【南昌东大肛肠医院】人体肠道为何长息肉?
王晏美 南昌东大肛肠医院特聘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干事,卫生部“肛肠病安氏疗法”中心副主任。从事肛肠专业临床和理论研究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痔疮、肛裂、复杂和高位肛瘘、肛周脓肿、便秘、结肠炎、结肠息肉等肛肠疾病。担任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项目”主讲教师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班理论授课和实习带教任务。发表论文数十篇,《安氏肛肠病疗法论文集》副主编,参著《肛肠病学》、《肛肠病诊疗图谱》、《肛肠疾病问答》、《临床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临床禁忌手册》和《中华医学问诊大全》等。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地区少见,可能与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关。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发生率提高。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
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认为此病的发生,是湿热下注,迫于大肠,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痰血浊气凝集而致,重者五脏虚损。
南昌东大肛肠医院温馨提示: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肠息肉发病的原因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其中,先天因素就是人体先天遗传因素,和家族发病史有关。后天因素主要就是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在这些因素下,很容易诱发肠息肉的发生,甚至更加严重者有息肉变成大肠癌的危险。因此,当市民朋友们出现便血、便秘、反复性腹泻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专业的肛肠医院做检查,早期大肠癌手术效果好。中、晚期手术效果差,死亡率高。早发现大肠癌30天,可多活30年。